当企业的 CRM、ERP、SRM、OA 等系统运行多年后,一个尴尬的现实问题浮现了。这些曾经斥资百万部署的“功臣”,渐渐变成了互不相连的“烟囱”。数据在里面沉睡,流程被割裂成孤岛,一线员工在十几个系统间疲于切换,管理层拿到的是滞后且矛盾的碎片信息。市场瞬息万变,这些笨重的老系统,却越来越拖累企业的步伐。

出路在哪里?远东控股、有零有食、顶立新材料这三家行业领军企业的实践,均指向了同一个答案:

一个融合了低码、AI 和钉钉底座的“活”系统,正悄然取代那些昂贵又僵化的传统软件。

在远东控股的智能缆网工厂,采购员耿耿(化名)对过去“跑流程”的苦记忆犹新。买一批特种铜材,先要在 SRM 系统里找供应商询价,再切换到老 OA 系统发起审批,最后还得手动把信息敲进 ERP 生成订单。“一个流程走完,少则三四天,多则一周,碰上急料真是火上房。”耿耿说。

这种割裂感,正是远东首席数智官匡光政最头疼的。“我们大大小小 20 多个系统,用了快十年。老 OA 像台生锈的机器,数据冲突、功能老旧,拓展性几乎为零。但你说全换掉?成本高、风险大,几乎不可能。”

转机出现在 2021 年。当时,远东的 IT 小团队只有 5 人,他们盯上了钉钉平台和它自带的低码工具宜搭。他们做了一件看似简单却效果惊人的事:把 SRM、OA、ERP 的关键接口,像拼乐高一样,在钉钉平台上重新组装起来。

现在,耿耿在钉钉上一个应用界面里,就能完成从比价到合同审批的采购全流程。“流程进度自动推送到钉钉,领导出差也能秒批。以前磨一周的流程,现在快的一两个小时就搞定了。”查某个商品的历史价格数据也更方便了,不用再翻找一堆纸质单,在低码应用里直接输入采购时间和物料名称,信息马上就出来了。

对远东来说,管理庞大的物流供应商网络也曾是个难题。过去,与外部供应商沟通要使用其他系统,物流运输情况也无法即时跟踪。因此,远东巧妙地利用钉钉的开放生态,把员工和外部伙伴“扭”在了一起,跨公司沟通、物流跟踪现在也只需在钉钉里点点就行。效率提升的背后是实打实的成本下降,公司的物流费用从原来的 2% 降到了 1.3%,省下了数亿元。

更惊喜的是 AI 带来的变化。过去了,营销人员想查个订单生产进度,得找生产部的同事登录 MES 系统查。“人家忙或者休息,就得等。”一位营销经理说。现在,在钉钉上问一句 AI 助理,生产进度秒回。“省下的等待时间,我们能多跑一个客户。”

“我们用钉钉这套组合替换了 OA、CRM、SRM 这些老系统,”匡光政总结道,“不仅是省下了百万级的软件许可费,关键是数据和流程真正穿透了,管理层能看清每一个环节,决策变得主动多了。”

在晋江有零有食的冻干零食工厂,物流经理黄晓峰过去最怕月底对账。“承运商天南海北,货到哪儿了?签收了没?全靠他们回传 Excel 表或者寄纸质单。数据对不上是常事,扯皮能扯好几天。”更揪心的是,运输准点率只有 90%,冻干食品对温度极其敏感,稍有延误或温控不稳,损失就大了。

传统的大型 TMS(运输管理系统)不是没考虑过。CIO 龙眼直言:“传统 SaaS 软件为了适配更多客户,功能越做越复杂,我们这种特色需求反而满足不了。”更大的挑战在人才,想在三四线城市招到专业 IT 高手太难了,有零有食整个数字化团队才几个人。买不起、用不好、没人做,物流数字化成了卡脖子的难题。

转机来自钉钉的低码平台。龙眼带领小团队亲自上阵,利用低码“小快轻准”的特性,集中火力攻坚物流痛点。仅仅两周时间,就成功搭建并上线了一套量身定制的“物流管家”系统。

这套系统直接跑在钉钉群里。黄晓峰在群里发起任务,承运商内勤点击群里的卡片就能录入装车信息。货车一动,温湿度数据就能即时推送到群。货送到了,司机直接拍照上传签收单,费用也在线确认。“再也不用追着要单子、对数据了。”黄晓峰说。

这套“草根”的系统效果惊人,运输准点率飙升到了 96%,过去那些丢货、串货、扯皮情况几乎都消失了。“光 TMS 软件采购费就省了,加上优化运输路线和减少损耗,一年稳稳省下 150 万。”黄晓峰亮出了账本。

物流系统的成功,点燃了公司内部全民开发的热情。龙眼团队鼓励业务部门的一线员工,用低码搭出自己用得顺手的工具,还用钉钉 AI 的能力,实际上增强了一线员工的使用体验。

比如销售场景。现在,新业务员访问客户,直接对着手机说“记录今天访问的客户信息”,钉钉 AI 助理就把关键信息自动整理好存入系统;老板想了解销售情况,在钉钉上直接问“这周销售跑了多少客户?还有几个 S 级客户没跟进?排名前三的销售是哪几个?”。AI 瞬间从分散的资料订单、访问记录中提取出答案。这些信息并不是 AI 随机生成的,都来自真实的业务记录。

生产部门也行动了。一线巡检员基于低码搭的设备管理应用,自己又加了一个 AI 巡检助手。设备状态、维修记录、故障分析随时调取,不仅告别了原来手动填写信息繁琐、易出错的问题,工厂设备的健康状况也能尽在掌握。

“钉钉不仅能精准解决业务痛点,更能激发业务创新,”

龙眼说,“我们的核心业务现在都在钉钉上跑,一个钉钉当基础,一套低码做工具箱,AI 则让这些工具更聪明好用。门槛低、上手快,灵活又智能,这才是我们要的数字化。”

在顶立新材料,财务部曾经有个“特殊工种”,三个人每个月要手动核验来自全国销售分公司的几千张发票,严防重复报销。“人工验真效率低、易出错,又容易有漏洞。一旦发现开错情况,财务还得追着业务人员重开。”信息工程中心负责人周传益回忆。

这仅仅是冰山一角,更大的挑战是业务割裂。物流部门计算运费要手动匹配十几项规则,结算周期长达 45 天;ERP、费控、供应链系统各管一摊,数据对不上是家常便饭。就连负责客户满意的质量人员,过去也常常是被流程追着跑,往往是客户投诉来了,他们才紧急介入处理,疲于奔命。

“就像让几个说不同语言的人一起造火箭,协作太难。”周传益这样形容旧系统。他们的解法,是把核心的 ERP 系统接入钉钉低码平台,并借用 AI 的能力,在钉钉上扮演起“翻译官”和“预警员”。

带来的变化是具体的。物流人员在钉钉低码应用里录入运单一提交,系统自动触发 ERP 生成结算凭证,再也不用人工导 Excel、对规则。业务员上传报销发票时,钉钉低码的 AI 能力瞬间完成查重和验真,那三位财务同事终于得到了解放。“发票风险从源头上管住了,审核效率至少提升了 70%,报销效率也上来了。”周传益说。

质量部门那边也尝到了甜头。现在,钉钉上的 AI 助理每天准时推送客户服务的关键情况和投诉处理的即时进度,质量人员再也不用像以前那样被动等待问题爆发。这个 AI 助理还特别“有经验”,能结合知识库里的老案例给出处理建议,帮他们把整个流程盯得更牢靠。“以前是救火,现在是防火,”周传益补充道,“光客诉处理的平均时效就提高了 50% 以上,客户满意度也上来了。”

最让管理层惊喜的是物流费用的精细化管理。过去了运运费算是个“黑箱”。现在,顶立在钉钉低码平台上建了一个“物流基准价格库”,任何规则变更都走线上审批自动更新。结算时,系统自动抓取 ERP 里的货物重量、目的地等信息,秒速匹配出标准价格。

“运费怎么算的,清清楚楚,和承运商扯皮少了很多。”周传益指着即时更新的物流数据看板说,“光杂收发这块业务的成本就降了 5%,一年省下近百万。这些系统不是外面随便能买到的标准件,它是跟着我们业务‘长’出来的,严丝合缝。”

这三个看似不同的故事,都指向了同一个趋势:企业正在用低码、AI 与钉钉平台的组合,从自身业务土壤里“长”出真正属于自己的、贴合需求的数字系统。

“以前买软件,是我们去适应系统。现在用钉钉低码搭系统,是让系统来适应我们。”一位远东的业务主管感慨。这种转变,本质上是数字化的主导权从 IT 部门下沉到了业务一线。员工从被动执行者,变成了有参与感和获得感的“数字创客”。

远东、有零有食、顶立们的实践表明:真正能替代那些昂贵、僵化的传统系统的,并非某个单一功能,而是一个让每个业务人员都能参与构建、基于真实需求灵活生长、并随着 AI 进化而不断变聪明的数字生态。

这种从企业内部“长”出来的系统,生命力才最旺盛。

We dedicated to serving clients with professional DingTalk solutions. If you'd like to learn more about DingTalk platform applications, feel free to contact our online customer service or email at 该邮件地址已受到反垃圾邮件插件保护。要显示它需要在浏览器中启用 JavaScript。. With a skilled development and operations team and extensive market experience, we’re ready to deliver expert DingTalk services and solutions tailored to your needs!